黄土高原上的"羊"光之路——陕西农村养羊产业振兴纪实

【传统养殖转型现代模式】

在陕北榆林沟壑纵横的黄土塬上,48岁的张建军正通过手机APP监控着标准化羊舍的温度与湿度。这座投资120万元建设的现代化羊场,配备了自动喂料系统和粪污处理设备,与传统露天散养形成鲜明对比。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,近五年全省规模化养羊场新增2300余家,标准化养殖比例从18%提升至41%,折射出传统畜牧业的深刻变革。

【政策扶持助力产业升级】

2021年启动的"陕羊振兴计划"为产业注入强劲动能。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.2亿元专项资金,对新建标准化圈舍每平方米补贴150元,引进优质种羊每只补助800元。在延安安塞区,政府主导建立的"企业+合作社+农户"模式已带动1700余户农民参与,户均年增收突破3万元,形成完整的饲草种植、肉羊育肥、冷链加工产业链。

【生态循环实现绿色发展】

面对草场承载力压力,陕西推广的"以草定畜"模式成效显著。咸阳市永寿县建立的"羊-沼-果"循环系统,将羊粪发酵产生的沼气供农户使用,沼液通过滴灌管道滋养苹果园,使养殖污染转化率提升至92%。卫星遥感监测显示,该地区草场植被覆盖率较五年前提高13%,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。

【科技赋能开拓市场前景】

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的"秦羊1号"新品种正在改变产业格局。这种结合本地山羊与澳洲白绵羊基因的杂交品种,育肥期缩短40天,胴体率提高15%,已占据全省种羊市场的32%。借助电商平台,陕西羊肉制品去年网络销售额达4.7亿元,"横山羊肉"地理标志产品更通过中欧班列进入欧盟市场,传统养殖业正书写新的时代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