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津冀水产协同发展助力区域经济绿色升级  

【京津冀水产资源整合新路径】  

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家战略发展核心区,水产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。近年来,三地通过共建水产种质资源库、统一养殖标准等措施,打破行政壁垒,实现苗种、技术、市场等要素高效流通。例如,天津依托港口优势引进优质种苗,河北发挥浅滩养殖潜力,北京则聚焦研发与销售,形成互补共赢格局。  

【生态养殖技术推动绿色转型】  

为应对传统养殖模式的环境压力,京津冀联合推广“循环水养殖”“稻渔综合种养”等低碳技术。天津滨海新区建成智能化养殖示范基地,河北曹妃甸利用盐碱地发展生态海参养殖,北京科研机构提供水质监测支持,区域水产养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12%,生态效益显著。  

【冷链物流网络打通产销链条】  

三地协同建设覆盖生产、运输、销售的全链条冷链体系。河北唐山与北京新发地市场实现24小时鲜活水产直达,天津东疆保税区打造进口水产中转枢纽,2023年京津冀水产品跨区流通效率提升40%,损耗率从15%降至8%,消费者可享更新鲜平价的产品。  

【品牌共建提升市场竞争力】  

通过统一打造“京津冀海鲜”区域公共品牌,三地联合参展国际渔业博览会,推出大闸蟹、对虾等地理标志产品。2024年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,出口额同比增长23%,带动2.6万农户增收,形成“优质优价”的市场良性循环。  

【政策协同护航长效发展】  

京津冀成立水产协同发展办公室,联合出台《水域生态补偿办法》等12项制度,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支持技术攻关。未来将探索建立跨区域碳交易机制,推动水产养殖纳入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,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示范样板。